1.以下句子正确的排序是_______。
①外在世界中的规律,只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
②近代英国的哲学家贝克莱走得更远,他说:存在的都是被感知到的,唯一真实的只有我们的感觉。
③唯物主义认为,外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它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④但是,这种浅薄的唯物主义马上就遭到了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反驳。
⑤他们有的说,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更别说去认识了。
A③⑤④②①
B③①④⑤②
C①④⑤②③
D①③④②⑤
2.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原因是,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再是同一个人。
②一切社会理想都犯这种错误。
③一旦有可能通过强大的意志推翻整个世界,我们就会立刻加入独立的精神的行列。
④给全人类刻板地套上某种特殊的国家形式或社会形式是一种狭隘的做法。
⑤于是,世界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种梦幻般的自我沉迷状态。
A③⑤①②④
B④①⑤②③
C③⑤④①②
D④②①③⑤
3.①这是因为银杏的外种皮不但黏臭,还具有较强的酸性和毒性,过多接触还会引起皮肤过敏和腐蚀
②因为银杏树形巨大寿命也很长,掉落在母株附近的种子发芽之后没有办法熬过“长寿母亲”的树荫,只能枯萎
③银杏的适应能力异常强健,耐低温耐干旱耐贫瘠,甚至在极端环境下也能得以存活
④而除了人类,又少有其他动物会吃银杏的果实
⑤于是,银杏的果实自然掉落后常常只会原地腐烂,直到坚硬的种子裸露之后才会有鸟兽触碰
⑥但银杏传播种子的能力却十分有限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A②④①③⑥⑤
B②⑤④①③⑥
C③⑥②⑤①④
D③⑥②④①⑤
4.热水和冷水混在一起会变成温水。但是,温水不会自发分成热水和冷水。热量只能从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单向传递,这一原理称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用分子这一微观视角看这一定律,物质的温度取决于其中沿着随机方向运动的分子的速度。分子运动速度快就会变热,速度慢就会变冷。但是数量庞大的分子运动时,各个分子的运动速度不是固定的。说到底,温度只不过是以不同速度运动的分子的平均速度罢了。因此,如果能够从以各种速度运动的分子中,只筛选出运动速度快的分子,从理论上说,就应该能 。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是:
A从温水中单独提取出热水
B从温水中自发分出冷热水
C不使用能量就把冷水烧开
D不通过传递就把热水变温
5.人们在讨论地名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们的时间意义和概念,因为从空间范围定义一个地名,无论点或面,都是通过地理坐标,用具体界限划定的。但是任何一个空间范围,其实都与一定的时间范围相联系,这个时间范围有长有短, 而在这一时间范围内, 地名又与很多地名以外的事物和因素相联系。所以地名除了本意之外,还有其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意义。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开头,这篇文章最可能讨论的是:
A古今地名的联系
B地名命名的规律
C地名中的历史与文化
D地理位置对地名的影响
政道教育参考答案:
1.对比选项,确定首句。③句提到唯物主义的观点,①句是对唯物主义观点的具体阐释,故③句更适合作为首句,排除C、D两项。观察A、B两项,③句后接的是⑤句和①句,⑤句开头出现指代词“他们”,由文意可知,“他们”指的是④句中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故⑤句应和④句捆绑,③⑤两句捆绑不当,排除A项。
验证B项,③①两句阐述唯物主义的观点,④⑤②三句转折后阐述唯心主义的观点,逻辑合理,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B。
2.观察选项,判断首句。④句提出观点,作者认为给全人类刻板地套上某种特殊的国家形式或社会形式的做法是错误的,③句引出话题,如果有强大的意志推翻世界我们会加入独立的精神的行列,对比两句可知,首句不易判断。
观察句子,②句出现指代词“这种错误”,故前文应提到某种错误做法,①句为原因解释,客观论述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保持同一性,无法与②句指代词进行捆绑,排除A、C两项。④句“狭隘的做法”和⑤句“自我沉迷状态”均可理解为错误的做法,故④句和⑤句均可与②句指代词进行捆绑,故保留B、D两项。
对比尾句,⑤句通过结论词“于是”引导结论,而③句通过“一旦······就会······”进行假设论证,对比而言,从形式看,⑤句更适合作尾句,从内容看,⑤句“梦幻般的自我沉迷状态”是③句“加入独立的精神的行列”所带来的结果,故⑤句适合放在③句之后,锁定D项。
验证D项,④句开篇提出作者观点,认为给全人类刻板地套上某种特殊的国家形式或社会形式的做法是狭隘的,紧接着②句指出一切社会理想都会犯这种狭隘做法的错误,①句解释原因,③句假设论证作者观点,最后⑤句通过“于是”总结全文,强调世界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自我沉迷的状态,逻辑通顺,表述合理,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3.首先对比选项确定首句,②句开头出现“因为”,属于原因论述,解释的是银杏种子枯萎的原因,不适合作首句,排除A、B两项。③句引出“银杏”这一话题,讲述了银杏的适应能力很强,适合作首句。观察C、D两项可知,尾句各不一致,分别为④句和⑤句。⑤句出现“于是”,表示结论和总结,强调银杏果实掉落后通常只会原地腐烂,而④句“少有其他动物会吃银杏的果实”,属于⑤句结论的原因之一,应在⑤句之前出现,故⑤句应放在文段最后,锁定D项。
故正确答案为D。
4.文段尾句空缺,需结合前文进行分析。文段开篇指出,温水不会自发分成热水和冷水,并解释原因。随后指出物质的温度取决于分子的速度,分子速度快就会变热,速度慢就会变冷,并以“说到底”进行总结,指出温度是分子的平均速度。“因此”基于前文得出结论,指出若能筛选出运动速度快的分子,就可以达到某种目的。结合前文可知,运动速度快意味着温度高,“筛选出运动速度快的分子”意味着提取出了温度高的部分,A项“提取出热水”符合文意,且呼应首句提出的问题,当选。
B项,“筛选出运动速度快的分子”意味着提取出温度高的部分,而非“分出冷热水”,排除;
C项,文段没有体现出“不使用能量”,排除;
D项,“筛选出运动速度快的分子”意味着提取出温度高的部分,而非将热水变温,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5.根据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接语选择题,应在阅读全文基础上,重点关注文段最后谈论的核心话题。文段先提出话题,指出人们讨论地名时常忽略地名的时间意义和概念,并解释原因,接着通过转折词“但是”,表明地名与时间范围以及时间范围内的很多地名以外的事物相联系,尾句通过结论词“所以”总结前文,得出结论,地名除了本意还有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等方面的意义。故文段重点在结尾,即本篇文章接下来将围绕地名中包含的历史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意义展开论述,对应C项。
A项,文段并未就地名的古与今展开讨论,无中生有,排除;
B项,“命名的规律”表述笼统,没有直接点明地名与历史、文化的联系,排除;
D项,“地理位置”为转折前的内容,不是作者观点所在,非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政道教育 | 人事考试资料网 | 政道名师 | 安徽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选调生 | 大学生村官 | 三支一扶 | 教师 | 遴选
政道教育 版权所有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 安徽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 2018-2023 ahrsksw.net 皖ICP备1801256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