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选调生 > 行测资料 >

2022年安徽选调生考试模拟:片段阅读(11.4)

发布时间:2021-11-04 08:57 | 安徽政道公务员 | 咨询QQ


微信群

  材料:

  ①1928年,洛阳金村的古墓里出土了数千件战国时期文物,其中有一面镜子,上面雕镂着一个披甲执剑、头上戴冠的武官。有趣的是,冠两侧都插着羽毛,专家认为那是一种名为“鹖”的鸟的尾羽,这种冠就叫“鹖冠”。“鹖冠”是战国到汉代时武官所戴之冠。鹖鸟生性好斗,至死不却,因此武官佩戴鹖冠,以此昭示英勇气概。

  ②武官戴“鹖冠”,文官的冠则叫“进贤冠”,代表文官有举荐贤能的义务。那么“进贤冠”又有怎样的装饰呢?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个画面:两位身穿袍服的文官,头戴“进贤冠”,耳旁像簪花一样插着一支笔,这种装饰叫作“簪笔”。“簪笔”是汉代的一种制度,文官上朝奏事时,要在奏牍上书写,写完之后笔没处放,就插在耳边,久而久之就成了服制的定规。“簪笔”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名称也由“簪笔”变成“垂笔”。

  ③在古代男子的冠中,最尊贵的是“冕”。“冕”是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也叫做“冕冠”。“冕冠”每个部分的形制都有特殊意义,比如其顶盖叫作“冕板”,一般为长条形,前圆后方,后端又比前端高出三厘米左右,这是象征戴冠者的匍匐形态,表示对天地宇宙的尊崇;“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垂挂数串玉珠,叫做“旒”,一旒就是一串珠玉,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十二旒,其余按等级递减为九旒、七旒和五旒。在“冕板”的两侧还垂有两根丝带,下端分别系着一枚丸状玉石,名曰“充耳”。“旒”与“充耳”的设计也有用意:“旒”用来“障视”,“充耳”用来“止听”,这是提醒人们在庄严神圣的祭祀场合,不看不正之物,不听不正之语,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即由此而来。

  ④冠冕形制如此复杂,却还不是极限。北周有位皇帝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为了将自己与现任皇帝区分开来,规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但是旒数多了,走起路来更得小心翼翼、缓步而行,其实这也正是戴冠冕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让人端正行走。身形一端正,人就显得有气派,这就是所谓“冠冕堂皇”。

  ⑤当然,“冠冕”不仅仅是为了“堂皇”。《礼记·冠义》中说“冠者,礼之始也”,这是古人重视冠冕的主要原因。“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古代帝王稳定社会的手段。礼有如此宏大的意义,作为“礼之始”的冠当然意义非凡。所以在古代,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古书上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在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戴冠,平民百姓还没有这个资格。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以示成年,而后才能被赋予贵族子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冠礼极其复杂,单是加冠仪式就要举行三次,每次戴的冠都不一样,依次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这三种冠分别用于平日起居、打猎征战和祭祀活动,也分别象征着“士”的日常、战争和宗教生活。

  ⑥冠的象征含义既然如此之多,那么可想而知,冠是不能乱戴的,乱戴就意味着不尊礼。《左传》曾记载过一桩“失礼”之事:卫国国君请两个大臣来朝中喝酒,两个大臣早早就穿着朝服在朝中等候,国君却忘记此事,跑到园子里打猎去了,两个大臣只好到园中见他。国君听闻,戴着打猎的皮弁就出来了,惹得两位大臣十分愤怒。由此可见,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无礼。所以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其意不仅在于要衣冠周正,还在于要符合礼仪。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即将战死的时候,也要将自己被打落的冠系好,所谓“君子死,冠不免”。在死亡面前,子路还要结缨正冠,这在现代人看来未免太过迂腐,但这正是当时所崇尚的君子品格,也说明服饰制度对经国治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么一想,“冠冕”确实要“堂皇”。

  1.下面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一位置?

  由此可见,一种服饰的出现与流行有各种各样的缘由,但是纵观中国服饰史,就会发现这些缘由中最重要的还是政治因素。通过“冠”的形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A①和②中间

  B②和③中间

  C③和④中间

  D④和⑤中间

  2.以下关于“鹖冠”和“进贤冠”的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鹖冠”最早出现在汉代古墓出土的文物中

  B“鹖冠”因其两侧插着鹖鸟尾羽装饰而得名

  C“进贤冠”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D“进贤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活动

  3.根据第③段,下图所画“冕”的形制与原文描述相符的是:

  


  AA

  BB

  CC

  DD

  4.根据原文,下列说法符合古代礼制的是:

  A庶人阶级的男子在二十岁时要举行隆重的冠礼

  B诸侯国君不必像大臣一样严格遵守服饰礼制

  C天子在祭祀时必须戴着有二十四串垂旒的冕冠

  D贵族男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戴之冠为“缁布冠”

  5.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古人是如何戴冠的

  B服饰制度与治国之道

  C冠冕的演变史

  D“冠冕”何以“堂皇”

  政道教育参考答案:

  1.给出文字开头出现“由此可见”,引出服饰出现流行缘由的这一结论,故前文应具体表述导致服饰出现的原因,尾句由“通过'冠'的形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可知,后文应具体论述“'冠'的形制”,对应文段,第②段具体表述了政治的规定导致了“进贤冠”服饰的出现,第③段具体阐述了“冠冕的形制”,题干文段在②③段间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衔接恰当,B项当选。

  ①段通过“鹖冠”进行话题引入,④段由“冠冕形制的复杂,却还不是极限”可知,此段承接③段仍在论述冠冕的形制,⑤段在论述重视冠冕的原因,均与题干话题衔接不当,排除A、C、D三项。

  故正确答案为B。

  2.A项,对应第①段“'鹖冠'是战国到汉代时武官所戴之冠”可知,最早应出现在战国,时间表述不正确,排除;

  B项,对应第①段“有趣的是,冠两侧都插着羽毛,······这种冠就叫'鹖冠'”可知,该项表述正确;

  C项,对应第②段“‘簪笔’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可知,簪笔为进贤冠上的一种形式,故可推测进贤冠应在北朝之前出现,该项时间表述不正确,排除;

  D项,文段未提及“‘进贤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活动”,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3.定位原文第③段,根据文段“一般为长条形,前圆后方”可知,C、D两项错误,C项与D项均为“前方后方”的形状,与文段所描述形状不符,排除;根据文段“后端又比前端高出三厘米左右”可知A项正确,B项所绘形状为前后端属于同一水平面,与文段所描述形状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4.A项,根据原文第⑤段“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可知,并非是“庶人阶级”,选项表述错误,排除;

  B项,根据原文第⑥段“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无礼”,可知,诸侯国君也必须遵守服饰礼制,选项表述错误,排除;

  C项,根据原文第④段“北周有位皇帝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为了将自己与现任皇帝区分开来,规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可知,“有二十四串垂旒的冕冠”为“太上皇”所佩戴,并非“天子”,排除;

  D项,根据原文第⑤段“···依次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这三种冠分别用于平日起居、打猎征战和祭祀活动”,可知,贵族男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戴冠为“缁布冠”,表述正确,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5.这是一道标题填入题,需要分析整个文段。首先第一段指出武官戴的是“鹖冠”,第二段指出文官所戴的“进贤冠”及其具体装饰的样子,第三段指出在古代男子的冠中,最尊贵的是“冕”,“冕”是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并且具体介绍了“冕”的样子,第四段通过转折词“却”引出古代的冠冕形制虽然复杂,却不是极限,后面通过“北周皇帝”的例子来说明,接着第五段指出“冠冕”跟“礼”也有关,并指出在古代“冠冕”戴的人和环境也是有区别的,第六段指出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并且尾句通过指代词“这”总结前文,得出结论,强调“冠冕”确实要“堂皇”,也就是要注意礼仪。故对应D项。

  A项,“如何戴冠”无中生有,文段并没有介绍古人怎么样戴冠,排除;

  B项,“服饰制度”范围扩大,文段只强调“冠冕”,排除;

  C项,“演变史”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推荐课程

2024下半年安徽事业单位联考面试培训辅导课程

2024年安徽公务员/选调生面试培训辅导班

最新招考

辅导资料

政道教育 | 人事考试资料网 | 政道名师 | 安徽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选调生 | 大学生村官 | 三支一扶 | 教师 | 遴选

政道教育 版权所有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 安徽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 2018-2023 ahrsksw.net 皖ICP备18012567号-2
合肥总部: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安农大科技长廊1层和5层 咨询电话: 0551-62872719 / 15256017532 / 15256017532 / 0551-62872711
合肥经开区教学中心:合肥市紫云路与金寨南路交汇处亚坤大厦1308 咨询电话:18715102095
蚌埠分校:蚌埠市龙子湖区海亮广场9-106三楼(蚌埠南站正西对面) 咨询电话:15556057631
安徽财经大学咨询点:东校校内北苑7号宿舍1楼中国移动营业厅
安徽科技学院咨询点:龙字湖校区 校内中国电信营业厅
铜陵分校:铜陵市铜官区镜湖路396号一楼 咨询电话:17356576309

联系电话

  • 任老师:

    15256017532

  • 固定电话:

    0551-62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