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三支一扶 > 学习资料 >

2022年安徽三支一扶考试模拟:定义判断(9.15)

发布时间:2021-09-15 08:52 | 安徽政道公务员 | 咨询QQ


微信群

  1.见义勇为是指非因法定职责或者约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

  以下一定不属于见义勇为行为的是( )。

  A.制止犯罪

  B.抢险救灾

  C.救死扶伤

  D.监护人救助被监护人

  2.环境噪声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下列属于环境噪声的是( )。

  A.宁静公园中琅琅的读书声

  B.汽车城里试车时的鸣笛声

  C.疗养院里轰鸣的机械声

  D.宴饮时的猜拳声

  3.心灵投射谬误也称为投射作用,它是一种非形式谬误,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某人认为他看世界的观点反映了世界的真相。也就是,某人将他的个人感觉投射到真实世界;另一种形式是某人认为自己不了解一个现象意味着这现象无法被理解或不是真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心灵投射谬误的是( )。

  A.小李忍受不了闻臭豆腐的味道,就说臭豆腐这么臭,没人会喜欢吃

  B.小敏是重庆人,到上海工作后,他发现上海菜普遍是甜的,于是他逢人就说上海菜很难吃

  C.尽管知道葡萄架上的葡萄很甜,但是小刘因为摘不到,就对别人说葡萄很酸

  D.课间,小荣给大家讲了一个冷笑话,小明理解不了为什么大家听后都捧腹大笑,就说小荣讲的笑话一点水平都没有

  4.晕轮效应:是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的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也就是说当个体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据此,下列那句话表现了典型的晕轮效应( )。

  A.李兴认为同事阿芳是个勤劳、热情的人,每天都提前到办公室帮助大家打扫卫生,可是有一天,阿芳没有帮他送报纸,李兴不免心中就犯嘀咕:原来阿芳也不是那么热情

  B.高中一年级新生尹田目,发现第一天给他上英语课的老师漂亮,回家后他就不停地向家人诉说老师漂亮;对学生和蔼;讲课特别有经验

  C.张莉第一次外出旅游,妈妈告诉他旅途上可能会遇到小偷,上了火车后,张莉心里就一直忐忑不安,觉得谁都像坏人

  D.曾山很乐观,他总是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对人的评价也总是积极的,认为人都是善良的,犯错误的人都是不小心的过失

  5.所谓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构成诬告陷害罪的是( )。

  A.乙捏造“文某强奸幼女”的事实,并向司法部门举报

  B.甲与丁某长期不和,便捏造丁某包养情人并匿名举报,使丁某与妻子离婚

  C.丙捏造同事万某受贿10万元的事实,并印刷大量传单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张贴

  D.丁匿名举报李某抢劫他人50万元。事后查明,李某只抢劫了5000元

  政道教育答案与解析

  1.答案: D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非因法定职责或者约定义务”、“>为保护>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符合题干“>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B项符合题干“>抢险救灾>”。C项“>救死扶伤>”符合题干为“>为保护>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D项中“监护人救助被监护人”是在法定职责范围之内,不符合“>非因法定职责或者约定义务”。故正确答案为D。

  2.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强调“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B和D中的声音都属于合适其场所的合理声音,而C项中疗养院里的轰鸣声是干扰周围环境的不和谐声音,因此属于环境噪声,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 C

  解析:

  心灵投射谬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强调自己的主观意识,即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事情的真相。另一种认为自己不了解的就是无法理解的或不是真的。C项小刘的行为是自欺欺人的表现,他对别人说葡萄很酸,但自己并没有认为葡萄是酸的,因为他知道葡萄很甜,不符合“心灵投射谬误”的定义,故本题选C。

  4.答案: B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强调“以偏概全”、“对一个人”、根据“某种特征”来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李兴因阿芳“帮助大家打扫卫生”而认为她勤劳热情,但并没有据此推论阿芳其他方面的特征,不符合关键词;B项尹田目根据上英语课的老师漂亮来推论老师对学生和蔼;讲课有经验,以偏概全,符合关键词;C、D项均不是“对一个人”的,不符合关键词,故正确答案为B。

  5.答案: A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定义中强调”捏造事实“、”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等。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B、C项中没有体现使他人受刑事追究;D项中没有体现是丁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均不符合定义。A项中乙捏造事实,并可以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符合定义。故正确答案为A。


推荐课程

2024下半年安徽事业单位联考面试培训辅导课程

2024年安徽公务员/选调生面试培训辅导班

最新招考

辅导资料

政道教育 | 人事考试资料网 | 政道名师 | 安徽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选调生 | 大学生村官 | 三支一扶 | 教师 | 遴选

政道教育 版权所有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 安徽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 2018-2023 ahrsksw.net 皖ICP备18012567号-2
合肥总部: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安农大科技长廊1层和5层 咨询电话: 0551-62872719 / 15256017532 / 15256017532 / 0551-62872711
合肥经开区教学中心:合肥市紫云路与金寨南路交汇处亚坤大厦1308 咨询电话:18715102095
蚌埠分校:蚌埠市龙子湖区海亮广场9-106三楼(蚌埠南站正西对面) 咨询电话:15556057631
安徽财经大学咨询点:东校校内北苑7号宿舍1楼中国移动营业厅
安徽科技学院咨询点:龙字湖校区 校内中国电信营业厅
铜陵分校:铜陵市铜官区镜湖路396号一楼 咨询电话:17356576309

联系电话

  • 任老师:

    15256017532

  • 固定电话:

    0551-62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