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着全球肉类产量的进一步增加,畜牧业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也会增长。目前畜牧业用地已经占到地球土地面积的 30%。作为牧业增长最为迅速的一个门类,畜牧业还会占用更多的土地用来生产饲料和放牧。在拉丁美洲,为给牧场腾出空间,已经有 70% 的森林遭到砍伐。目前畜牧业对全球 825 个陆地生态区中的 306 个造成了威胁,并且威胁到 1699 个濒危物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应严格控制畜牧业发展
B.畜牧业造成的污染严重
C.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D.发展畜牧业的环境代价
2.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加工,内含的植酸酶可以分解饲料中的植酸磷,能够释放可被动物利用的无机磷;同时,可减少动物粪便中磷的含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减少以工业发酵方式生产植酸酶时对厂房、设备、能源 的投入。因此,以玉米为载体生产的植酸酶直接用于饲料加工,实现了以环保、节能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绿色”磷 的梦想,具有巨大的产业优势和应用前景。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转植酸酶基因玉米饲料加工技术已相当成熟
B.用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加工饲料符合现代绿色农业的环保理念
C.种植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投资少,收益大
D.以玉米为载体的植酸酶生产方式将取代现代工业发酵方式
3.世博会有一句专属名言:“一切始于世博会。”人类近现代工业文明各个时代的重大创新发明、生活方式,都由世博会催生和起步,小到电灯、电视、热狗、冰激凌、拉链,大到度假村、俱乐部、主题公园,都从世博会开始走进无数人的家庭,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正因为“一切始于世博会”,能在世博会上得到一角展示空间已是难能可贵,世博会选择合作伙伴更是万里挑一,它象征着一个时代对一个品牌全方位的肯定。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说明世博会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B.介绍世博会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C.强调参加世博会对品牌宣传的重要意义
D.阐释“一切始于世博会”的来历和内涵
4.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试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
A.研究方法的缺陷使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停滞不前
B.解决实际问题是推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动力
C.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及其历史背景
D.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没有长足进步的根本原因
5.历史的人要办历史的事,既不要超越历史,去干那些办不到的事情;也不要推卸历史的责任,该干的事情也不去办。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办历史的事要量力而为
B.办事要对历史负责
C.办历史的事反对冒进
D.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D
解析:
整个文段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及例证来陈述畜牧业发展给全球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包括加剧温室效应、大量占用土地面积、使森林遭到大面积砍伐、影响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由此可知作者的意图在于告诉我们发展畜牧业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A项“严格控制”为过度引申;B项“污染”表述不全面,使森林遭到大面积砍伐、威胁濒危物种等不属于污染;C项“面临的瓶颈”文中没有体现。
2.答案: B
解析:
>此题是细节理解题,>A>项>“>加工技术已相当成熟>”>文段中没有提到,>B>项从最后一句话可以的得出,>B>项正确,>C>项,文段中只是提到减少了以工业发酵方式生产植酸酶的投入没有提到种植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投资少,收益大,所以>C>项不对。>D>项>“>取代>”>现代工业发酵方式没有提到,所以>.B>项。
3.答案: C
解析:
据提问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第一句为援引观点,非文段核心语义;第二句进一步阐明世博会对人的生活产生的影响;由第三句中的“正因为”可知,以上两句均为原因,从而引出结论,即世博会象征着一个时代对一个品牌全方位的肯定。原因不重要,结论是重点,C项说法与结论相符,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 D
解析:
根据提问“重在说明”可知本题为表明主旨题。材料为“分总”结构,文段中前面仔细分析了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特点,最终得出结论“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前面的论述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没有长足进步的根本原因,即为D项所述。A项对应的是文段第二句话,B、C项对应的是文段第一句话,该三项表述都不全面,都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5.答案: B
解析:
细读语句可知,“不要超越历史,去干那些办不到的事情”和“不要推卸历史的责任,该干的事情也不去办”为“对历史负责”的两个方面,既不能“超越历史”,也不能“怠慢”历史。A、C两项的内容是“对历史负责”的表现,B项表述最为全面。D选项与题干无关,材料中并未涉及“历史的考验”。故正确答案为B。
政道教育 | 人事考试资料网 | 政道名师 | 安徽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选调生 | 大学生村官 | 三支一扶 | 教师 | 遴选
政道教育 版权所有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 安徽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 2018-2023 ahrsksw.net 皖ICP备1801256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