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中的“公用品”并不是指大家都在使用的物品,同时“私用品”也不是一个人使用的物品。公用品指一个人使用的过程中不排斥和影响他人使用的物品;而私用品指一个人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斥或者影响其他人使用的物品。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公用品的是:
A会议室
B停车场
C小区草坪
D有线电视的信号
2.所谓曲解,是指听话者对说话者所说的话进行故意歪曲原意的解释,包括曲解概念和曲解解释。
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不属于曲解的是( )。
A王同学把班级群聊记录中“小明发的信息可能是假的”转发给另一群组,并改为“小明发的信息是假的”
B课上,老师让郑同学回答证据的定义,而郑同学因为不知道,所以只回答了法律证据的定义
C小李说,小杨散了一个多小时步,小张得知后转告小杨爸爸:“小杨离开了一个多小时”
D班长在传达班主任的话时,把其中警告的语气有所加重
3.薄膜干涉,指的是不同颜色的光波有不同的波长,当一束光波照射于薄膜,由于折射率不同,光波会被薄膜的上界面与下界面分别反射后再相遇,发生相互干涉而形成新的光波。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用于计算薄膜的厚度、折射率等。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薄膜干涉的是:
A一片普通薄玻璃镶嵌在窗框里,屋外灿烂的阳光穿透玻璃,照在屋内镜子上也能产生强烈反光
B汽车玻璃上的贴膜会改变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能量分配比例,增加对某一光波的反射光强度
C汽车在有积水的柏油路上驶过时,积水面会形成一层油膜,这层油膜在阳光下呈现出美丽的色彩
D自然环境中,两块干净平整的玻璃片紧紧压叠形成极薄空间,出现一些平行条纹,手指用力压紧玻璃时,条纹随之发生改变
4.单元素导语是指在撰写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时,突出表现一个新闻事实的导语。单元素导语按新闻五要素可分为:①何人导语,突出报道显要或影响大的新闻人物;②何事导语,突出报道新闻事实本身;③何时导语,突出报道读者关心的事情什么时候会发生或进行;④何地导语,突出报道一些重要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发生重大变化的消息;⑤为什么导语,突出报道一个事件的起因。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导语与其分类对应正确的是:
A亲爱的读者,你知道为什么夏天夜空里看到的星星比冬天夜空里看到的多?——④
B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
C杨先生带着2岁的女儿到市医院看病,没想到看一个“咳嗽”就要花1000多元——①
D谁是高考状元?这个一年一度的热门话题,今年却在XX省消失了——③
5.环境吸收能力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具有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的能力。理论上,由于环境吸收能力的存在,地球自身的力量是可以将环境恢复到原有或相近的活力水平,资源环境退化并不是不可逆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环境吸收能力的是:
A某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
B某县通过环境治理,提升了当地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和经济规模
C某市为高载能产业寻求发展空间,测算出该城市大气允许承载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DPM2.5能够被大自然转化为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较小的物质,甚至能进一步被分解达到无害的状态
政道教育参考答案:
1.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公用品:“使用过程中不排斥和影响他人使用”;
私用品:“使用过程中会排斥或影响他人使用”。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一个人在使用会议室时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不符合“使用过程中不排斥和影响他人使用”,不符合“公用品”定义,排除;
B项:一个人在停车场停车时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不符合“使用过程中不排斥和影响他人使用”,不符合“公用品”定义,排除;
C项:一个人在使用小区草坪时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不符合“使用过程中不排斥和影响他人使用”,不符合“公用品”定义,排除;
D项:有线电视的信号可同时供多人使用,一个人使用时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使用,符合“使用过程中不排斥和影响他人使用”,符合“公用品”定义,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2.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听话者对说话者所说的话进行故意歪曲原意的解释”。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把“信息可能是假的”转发改为“信息是假的”,存在故意歪曲原意的可能,符合“听话者对说话者所说的话进行故意歪曲原意的解释”,符合定义,排除;
B项:因为不知道证据的定义,只回答了法律证据的定义,说明郑同学故意曲解了老师问的概念,符合“听话者对说话者所说的话进行故意歪曲原意的解释”,符合定义,排除;
C项:把“小杨散了一个多小时步”转告为“小杨离开了一个多小时”,存在故意歪曲原意的可能,符合“听话者对说话者所说的话进行故意歪曲原意的解释”,符合定义,排除;
D项:在传达班主任的话时,把其中警告的语气有所加重,只是重复原意,不符合“听话者对说话者所说的话进行故意歪曲原意的解释”,不符合定义,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3.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一束光波照射于薄膜”、“薄膜使其形成新的光波”。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阳光穿透玻璃,照在屋内镜子上产生强烈反光,说明镜子对光进行了反射,但镜子上是否有薄膜并不清楚,不符合“一束光波照射于薄膜”,不符合定义,当选;
B项:光线照射在汽车玻璃上的贴膜上,符合“一束光波照射于薄膜”,改变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能量分配比例,增加对某一光波的反射光强度,说明光波经过贴膜后形成了新的光波,符合“薄膜使其形成新的光波”,符合定义,排除;
C项:积水面形成的油膜在阳光下呈现出美丽的色彩,符合“一束光波照射于薄膜”,“美丽的色彩”说明肉眼看不到颜色的阳光经过油膜后形成了新的光波,符合“薄膜使其形成新的光波”,符合定义,排除;
D项:两块干净平整的玻璃片紧紧压叠形成极薄空间时,出现平行条纹,说明周围环境有光,符合“一束光波照射于薄膜”,手指用力压紧玻璃时,条纹随之发生改变,说明出现了新的光波,符合“薄膜使其形成新的光波”,符合定义,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4.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单元素导语:“在撰写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时,突出表现一个新闻事实”;
何人导语:“突出报道显要或影响大的新闻人物”;
何事导语:“突出报道新闻事实本身”;
何时导语:“突出报道读者关心的事情什么时候会发生或进行”;
何地导语:“突出报道一些重要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发生重大变化的消息”;
为什么导语:“突出报道一个事件的起因”。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为什么夏天夜空看到的星星比冬天夜空里看到的多是想要表现事件的起因,符合“突出报道一个事件的起因”,符合“为什么导语”定义,不符合“何地导语”定义,对应错误,排除;
B项: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新闻事实本身,符合“突出报道新闻事实本身”,符合“何事导语”定义,对应正确,当选;
C项:杨先生带着女儿到医院看病,一个“咳嗽”花费1000多元是新闻事实本身,符合“突出报道新闻事实本身”,符合“何事导语”定义,不符合“何人导语”定义,对应错误,排除;
D项:高考状元今年在XX省消失了,报道该省发生的重大变化,符合“突出报道一些重要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发生重大变化的消息”,符合“何地导语”定义,不符合“何时导语”定义,对应错误,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5.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自然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废弃物具有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的能力”。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某地开展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没有体现出自然环境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不符合“自然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废弃物具有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的能力”,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某县通过环境治理提升环境资源能容纳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没有体现出自然环境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不符合“自然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废弃物具有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的能力”,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某市测算出该城市大气承载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没有体现出自然环境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不符合“自然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废弃物具有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的能力”,不符合定义,排除;
D项:PM2.5被大自然转化成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较小的物质,甚至达到无害的状态,是自然环境消化了人类产生的废弃物,符合“自然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废弃物具有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的能力”,符合定义,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政道教育 | 人事考试资料网 | 政道名师 | 安徽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选调生 | 大学生村官 | 三支一扶 | 教师 | 遴选
政道教育 版权所有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 安徽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 2018-2023 ahrsksw.net 皖ICP备1801256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