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没有歧义的是( )。
A.他已经走了三个小时了
B.我们在楼顶看见他了
C.小王去打针了
D.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收入差距这个问题
2.下列句子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展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气
B.熊熊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们呼救
C.家乡是我生身立命之地,乡亲们待我恩重情深
D.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3.对于构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路径,学术界曾做出多种探索,有人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有人则主张借鉴西方近现代的人文、人道文化传统,也有人主张二者并举, 。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些探索都有客观的真理性
B.这些探索都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C.这些探索都具有时代特色
D.这些探索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4.庐山与其说是文人的隐潜处,不如说是历代文人渴望超拔俗世而达到跨时空沟通的寄托点。于是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陆游、唐寅等文化艺术家纷来沓至,周敦颐和朱熹则先后在山崖云雾之间投入了哲学的沉思和讲述。如果把时态归并一下, 。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庐山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文化史
B.庐山本来倒是文人的天地
C.庐山实在是一个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
D.庐山便承载了中国文人的孤寂和无奈
5.。它与现实的关系,不即不离——即了,不是诗,离了,也不是诗。我们还是跟着孔子来理解诗歌吧:辽阔的大海之上,一个小木筏,两个彷徨人,烟波满眼,飘摇沉浮,天遥遥,水淼淼,不知去何处,也不要去何处——这不是、生活中的“现实”情景,却又是生活的本质写照!
填人横线处最合适的一句是( )。
A.诗歌并不远离现实
B.诗歌与现实紧密相连
C.诗歌并不超脱现实
D.诗歌与现实不可分割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D
解析:
A项“走”词义不明确,可以理解为“行走”,也可以理解为“离开”;B项的歧义在于“在楼顶”的语义指向不明,“在楼顶”的可以理解是“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他”;C项“小王”和“打针”关系含糊,可以理解为小王作为病人去接受打针,也可以理解为小王作为医生去给病人打针,存在歧义。D项没有歧义,故正确答案为D。
2.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A项中“提高”不能与“风气”搭配,应表述为: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
B 项说法错误,遇难者是已经失去生命的人,无法向人们呼救。
D项中“滔滔不绝”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不能用来修饰南来北往的车辆。
C 项的语言连贯,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填空。
这三条路径有一定的可行性,当然也就有一定的合理性,D项恰当。
A项不合适,客观的真理性不能多种探索都具有,否则就矛盾了;B项不合适,“极为难能可贵”从文段中看不出也推不出来;C项不合适,文段明确指出探索的目的是构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路径,那么这些观点应该几乎是同一时期提出来的。
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 C
解析:
文段主要阐述了历代去过庐山的文人,以及他们在庐山的哲学沉思。观察四个选项,D项与文段无关,直接排除;A项把主题从芦山转到了中国文化史,点题效果不如B、C两项;而B、C两项意思相近,与丈段相联系,把周敦颐和朱熹简单的归为文人不甚恰当,C项表述更合适,故本题选C。
5.答案: A
解析:
观察四个选项可知,B、D两项的意思基本一致,所以首先可排除这两项。A项中用的是“远离现实”。C项中用的是“超脱现实”,“超脱”作动词时,指超出,脱离,解脱通俗的束缚。由后文的“不即不离——即了,不是诗,离了,也不是诗”可知,A项最为恰当。
政道教育 | 人事考试资料网 | 政道名师 | 安徽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选调生 | 大学生村官 | 三支一扶 | 教师 | 遴选
政道教育 版权所有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 安徽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 2018-2023 ahrsksw.net 皖ICP备1801256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