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家公务员 > 行测资料 >

2023国考笔试模拟:阅读理解(4.11)

发布时间:2022-04-11 09:23 | 安徽政道公务员 | 咨询QQ


微信群

  1.1996年,意大利帕尔马的脑科学研究人员发现,在猴子大脑里存在一种特殊的细胞,叫镜像神经元。让猴子看到或听到一个动作,当它自己做这一动作时,这些细胞会兴奋。后来的研究证明,人脑中也存在这种镜像神经元,能够感受对象的害怕和愤怒、难过和恶心;复杂的感受如害羞、孤独和不受欢迎,也都能够通过镜像神经元明显地感受到。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表情或者经历过的情感状态,镜像神经元就会被激活,让我们体验到他人的感受,走进别人的情感世界。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同情”的魔力

  B何谓神经元

  C脑科学的新发现

  D“爱”的潜在根源

  2.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农耕文化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垂直农业作为新兴概念,可能一时难以被大众接受。因此,政府应普及与垂直农业有关的知识,让人们真正了解其所生产的绿色健康食品。可以先推出一些小型简易垂直农场,增加人们的认知度,获得社会认同。这类农场既可以作为实验基地,收集动植物的生长数据,培养一些新型作物;也可以作为科研平台,研发相关技术,培养综合技术人才。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

  A发展垂直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B现阶段推行垂直农业面临的问题

  C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前景

  D垂直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3.回溯法律史,从法的完善来看,“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是法演进的一般规律;从整个法体系看,民、商事立法最早进行了习惯考量。我国民事立法也有考量习惯的传统,《大清民律草案》等均开宗明义地阐明了习惯要素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民事立法中的制度和政策要素不断增强,习惯要素逐渐式微;当下,伴随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直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的社会习惯要素得以强调,如在规定处理民事纠纷的依据时,就直接说明“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并将习惯的内涵从《合同法》中的“交易习惯”拓展到“民事习惯”范畴。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我国民事立法中对习惯要素的重视与考量

  B习惯要素在我国《民法典》中的具体体现

  C我国民事立法发展与演进的一般规律

  D习惯要素作为中西方立法来源的传统

  4.南京在历史上的名字变化或褒或贬,根本源头在于统治者的好恶。不惟南京,同样原因也引发了其他地名的变迁,宋廷平定方腊起义之后,深恨江南百姓造反,艺术修养最高的皇帝宋徽宗遂在地名上做文章:方腊的两个活动区域,歙州被改成徽州,取的是“徽”的本意“捆绑束缚”;睦州则被改成严州,意思更是不言自明的。相比之下,朱元璋为避国号讳,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成宁波,已是很“友好”了。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地名变迁背后的政治因素

  B历史事件对地名的影响

  C古代帝王在地名方面的偏好

  D统治者对某些地域的好恶

  5.先秦儒家的“人情—秩序”理论一方面确实存在压抑人性、压抑情感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其正面价值,它是站在治世的高度探寻人生修养之艺术,将个体性情自由与群体政治需要融为一体,把情感发动与秩序建构统一起来,为治世之道开出了一剂良方。先秦儒家的这种治世理论对于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不无有益的启示。如今,我们在强调个性自由的同时,也应当为这种自由设定一个边界:社会和谐。唯有如此,个体真性情的发动才能具有合理性与正当性,个体与社会才能达成统一,而这正是和谐社会建立的根基。

  这段文字主要是说明先秦儒家“人情—秩序”理论的:

  A时代特征

  B现实意义

  C独特价值

  D深远影响

  政道教育参考答案:

  1.文段首先通过意大利脑科学研究人员的发现引出“镜像神经元”这一话题,并指出其作用;紧接着指出人脑中也有这种“镜像神经元”,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对象的害怕和愤怒、难过和恶心,复杂的感受如害羞、孤独和不受欢迎等,让我们体验到他人的感受,走进别人的情感世界。故文段重点在于“镜像神经元”的作用,即对于别人的感受,我们能够感同身受,故A项“同情”符合文意,当选。

  B项“何谓神经元”、C项“脑科学的新发现”既不能概括文段内容又缺乏针对性和特点,故排除;D项,文段没有体现与“爱”有关的信息,故属于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文段开篇介绍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的背景,而后指出垂直农业一时难以被大众接受的现状,紧接着通过结论词“因此”强调政府应普及与垂直农业有关的知识,并列举“推出一些小型简易垂直农场”这一事例来解释如何普及,故文段为分总分结构,重点强调政府应普及与垂直农业有关的知识,A项“发展垂直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体现出要普及、推广垂直农业,当选。

  B项,问题表述,非重点,排除;

  C项,文段核心话题为“垂直农业”,“农业”范围扩大,排除;

  D项,“发展趋势”文段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3.文段开头通过“回溯法律史”交代背景,从“法的完善”和“法体系”两个角度引出法律立法有对“习惯”的考量。紧接着通过“也”引出我国民事立法有考量习惯的传统,《大清民律草案》阐明了习惯要素的地位;接着通过两个分号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后民事立法中习惯要素式微;当下《民法典》立法中习惯要素得以强调,并通过“如”举例说明。故文段为并列结构,分别介绍了在清末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当下三个不同时间阶段我国民事立法对习惯要素的考量的变化,全面概括,对应A项。

  B项,《民法典》对应“当下”的阶段,表述片面,且无法体现出“习惯”对于民事立法的重要性,排除;

  C项,“发展与演进的一般规律”对应文段开头引出话题部分,非文段重点,排除;

  D项,“中西方立法”偏离文段中心,文段侧重强调我国民事立法,范围扩大,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4.开篇通过南京的事例,指出其地名变迁的原因为“统治者的好恶”,接下来通过“同样”“也”表示并列,指出其他地名的变迁的原因也在于统治者的好恶,后文又列举宋徽宗时“歙州”“睦州”两个地名变迁以及朱元璋时“明州”地名变迁的事例,故文段通过三个并列分句,共同强调地名变迁的原因为统治者的好恶,即政治方面的因素,对应A项,当选。

  B项“历史事件”非重点,文段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政治因素的影响,且没有提到“地名变迁”这一主题词,排除;C、D两项仅强调“古代帝王”“统治者”的影响,没有提到“地名变迁”这一主题词,偏离中心,均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5.从文段结构理解文段中心。首先介绍先秦儒家的“人情—秩序”理论的治世功能,引出中心句,即“先秦儒家的这种治世理论对于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不无有益的启示”,进而阐述这一“启示”的具体内容。由关键词“当下”可知,文段重在强调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A项“时代特征”无法体现这一理论的作用;C、D两项未体现对“当下”的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B。


推荐课程

2024下半年安徽事业单位联考面试培训辅导课程

2024年安徽公务员/选调生面试培训辅导班

最新招考

辅导资料

政道教育 | 人事考试资料网 | 政道名师 | 安徽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选调生 | 大学生村官 | 三支一扶 | 教师 | 遴选

政道教育 版权所有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 安徽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 2018-2023 ahrsksw.net 皖ICP备18012567号-2
合肥总部: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安农大科技长廊1层和5层 咨询电话: 0551-62872719 / 15256017532 / 15256017532 / 0551-62872711
合肥经开区教学中心:合肥市紫云路与金寨南路交汇处亚坤大厦1308 咨询电话:18715102095
蚌埠分校:蚌埠市龙子湖区海亮广场9-106三楼(蚌埠南站正西对面) 咨询电话:15556057631
安徽财经大学咨询点:东校校内北苑7号宿舍1楼中国移动营业厅
安徽科技学院咨询点:龙字湖校区 校内中国电信营业厅
铜陵分校:铜陵市铜官区镜湖路396号一楼 咨询电话:17356576309

联系电话

  • 任老师:

    15256017532

  • 固定电话:

    0551-62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