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环境吸收能力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具有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的能力。理论上,由于环境吸收能力的存在,地球自身的力量是可以将环境恢复到原有或相近的活力水平,资源环境退化并不是不可逆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环境吸收能力的是:
A 某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
B 某县通过环境治理,提升了当地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和经济规模
C 某市为高载能产业寻求发展空间,测算出该城市大气允许承载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D PM2.5能够被大自然转化为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较小的物质,甚至能进一步被分解达到无害的状态
2、(单选题) 社会适应是指个人为与社会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社会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社会适应的是:
A 到海南半年后,小吴已经完全适应了当地湿润的气候
B 出国不到三个月,小黄就基本掌握了当地语言,能够听说和阅读
C 内向的小赵转入销售岗后,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增多,性格变得活泼起来
D 小周进入大学后,生活、学习甚至语言都不习惯,常常打电话向家人倾诉
3、(单选题) 两种事物在性质、大小、外观等方面存在相反的特点,人们在认知到一种事物时会从反面想到另一种事物,这种联想称为对比联想。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诗句中使用了对比联想的是:
A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C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政道教育参考答案:
1.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自然环境对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具有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的能力。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开展整治活动”不属于自然环境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的能力,不符合定义;
B项:“环境治理”不属于自然环境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的能力,不符合定义;
C项:“测算出的城市大气允许承载污染数量”未体现自然环境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的能力,不符合定义;
D项:“PM2.5能够被大自然转化分解”体现了自然环境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的能力,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D选项。
2.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个人为与社会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
②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小吴适应了当地湿润的气候,气候属于自然环境,不符合“社会环境”,不符合定义;
B项:出国不到三个月,小黄就基本掌握了当地语言,不符合“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符合定义;
C项: 小赵转入销售岗位,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增多,性格变得活泼起来,符合“个人为与社会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符合定义;
D项:小周进入大学后,生活、学习甚至语言都不习惯,没有体现“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C选项。
3.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两种事物在性质、大小、外观等方面存在相反的特点;
②认知到一种事物时会从反面想到另一种事物。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指以前东晋时王导和谢安两姓豪门望族堂前的燕子,现在飞入了寻常百姓家。“王谢堂前”与“寻常百姓家”符合“两种事物在性质、大小、外观等方面存在相反的特点”,由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想到“旧时王谢堂”所在乌衣巷曾经的繁华鼎盛,符合“认知到一种事物时会从反面想到另一种事物”,符合定义。
B项:大江滚滚向东流,滔滔巨浪中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遗弃了的旧营垒的西边,人说是三国周瑜大败曹公的赤壁。诗句中未涉及“两种事物在性质、大小、外观等方面存在相反的特点”,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未体现“从反面想到另一种事物”,不符合定义。
C项: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诗句中未涉及“两种事物在性质、大小、外观等方面存在相反的特点”,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未体现“从反面想到另一种事物”,不符合定义。
D项: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努力追求的理想配偶。诗句中未涉及“两种事物在性质、大小、外观等方面存在相反的特点”,运用“兴”的手法,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未体现“从反面想到另一种事物”,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A选项。
政道教育 | 人事考试资料网 | 政道名师 | 安徽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选调生 | 大学生村官 | 三支一扶 | 教师 | 遴选
政道教育 版权所有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 安徽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 2018-2023 ahrsksw.net 皖ICP备1801256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