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成思维“惰性”的心理因素有三个:一是因循守旧。当普朗克已经冲破经典物理学框框,提出量子假说,向着微观世界迈步时,他却仍然抱着传统的理念不放,结果徒劳无益。二是迷信权威。伽利略发现的“摆动定律”和“落体定律”,之所以遭到那么多人的讥笑和反对,就是因为他推翻了被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三是怕犯错误。德国化学家维勒在无机原料合成有机尿素后,却在有机化学面前却步了,其原因如他所说,有机化学就像是“一片狰狞的、使人没法逃得出来的丛莽,它使人非常害怕走进去”。 /> />下列评价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精辟地指出了人类思维惰性的三个心理因素
B.作者倡导打破传统和权威的思维桎梏,大胆进行创新思维
C.思维惰性是因为人脑有一种依据传统观念作判断的强烈倾向
D.文段引用名人事例,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却又无堆砌之感
2.语言和语言的碰撞和融合是文化交往的一部分。现今世界,这种交往正在变得更频繁、更迅速,然而从一种语言本身来看,它总是既要保持过去的精华,又要吸收外来因素,否则无法传达新的现实。在这段话里,“语言与语言的碰撞和融合”是指( )。
A.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吸收
B.不同语言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C.对外来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既保持本国语言的精华,又吸收外来语言的合理成分
3.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对事物不要求全责备
B.取长补短,双方得益
C.事物的优劣是相比较而言的
D.客观条件,为我所用
4.所谓的“现代化”,是用高新科技去保存一个民族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适得其反地将过去连根拔起,慌忙移植一个外国的东西。所有对文化的保存都不是单纯为了缅怀过去,恰恰是为了未来,因为没有过去的人必然失去未来。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 )
A.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重塑
B.运用高新科技保存民族文化的意义
C.保存文化对民族未来发展的价值
D.民族文化应如何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5.给红十字会抹黑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不够透明的运行机制,任何一个公益组织都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失去了公众的信任,还有何公益可言?对爱心的亵渎,是对公信的最大的贬损。完善中国公益慈善机构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资金的透明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质疑的种子一旦播下,很快就会生根,看来中国红十字会要重塑公信力,不是走个过场的调查审计所能办到的。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 )。
A.指出红十字会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B.呼吁人们重新树立对红十字会的信心
C.解释红十字会出现信任危机的原因
D.呼吁红十字会等公益慈善机构规范管理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解析: 根据原文可知,作者认为形成思维惰性的心理因素有三个:因循守旧,迷信权威,害怕错误。因此A项正确。B项为作者的意图所在,表述正确。作者在每个心理因素之后都举了一个名人事例,D项正确。C项表述不全面,思维惰性不光是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有怕犯错误的心理。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2.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词句理解题。
材料用“文化交往的一部分”,“即要保持过去的精华,又要吸收外来因素”来对“语言与语言的碰撞和融合”进行描述,通过这些描述可以看出,“语言与语言的碰撞与融合”指的就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所以B选项最符合文意。
A、C、D的表述都很片面,只提到了吸收、融合,并没有提到碰撞、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文段通过描述自然现象来揭示哲理:事物的好坏不能一言以蔽之,对事物不要求全责备,应符合实际,A、C、D三个选项都是围绕这个哲理进行描述的,只有B选项没有体现,“取长补短”与文段表达哲理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
4.答案:
解析:
根据问题可知该题为表面主旨题。
主旨句是“所有对文化的保存都不是单纯为了缅怀过去,恰恰是为了未来,因为没有过去的人必然失去未来”,>材料以现代化为切入,先谈及现代会是一种保存而非剔除,再谈文化保护对未来的价值,>据此概括意思是C项。>A项是文化的重塑。而B>项变换主题,>强调高科技也不符。D项文中并未提及文化冲击。
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隐含主旨题。
材料首先指出给红十字会抹黑的是不够透明的运行机制,公益组织失去了公信力,就无公信可言,然后强调完善慈善机构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才能重塑中国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可以引申出材料的主旨是“呼吁红十字会等公益慈善机构规范管理”,所以D选项正确;A、C选项没抓住重点;B选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D。
政道教育 | 人事考试资料网 | 政道名师 | 安徽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选调生 | 大学生村官 | 三支一扶 | 教师 | 遴选
政道教育 版权所有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 安徽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 2018-2023 ahrsksw.net 皖ICP备1801256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