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地球既不像水星、金星那样遭太阳炙烤,也不像外行星那样遭太阳冷落,它吸收阳光适度,因而成为孕育生命、繁衍生命的天然温室
B.迎接这位伟大航海家疲惫风帆的是一堆堆熊熊大火——为了防止再有人出海,兵部官员焚烧了郑和经营多年的船只和航海资料
C.作民族识别时,有一条标准是“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具有历史渊源的地域意识”,这一标准值得我们从地理学的角度仔细捉摸
D.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行为艺术已经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拆除,艺术从高于生活的塔尖走了下来,义无反顾地融入了生活
2.①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征也开始初露端倪
②历史上的上海,处于传统江南文化的边缘地位
③来自各地的商帮,如浙江的宁波帮、绍兴帮,湖南的洞庭商帮,广东潮州帮,福建泉漳帮等活跃在上海
④从经济地理角度而言,上海距离素称“玉米之乡”的苏杭尚有相当距离,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自然不占突出位置
⑤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重边陲的上海,尚无法在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主流文化方面有什么建树
⑥虽然在文化上处于边缘地位,但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上海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江南重要的商业市镇之一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④②⑤⑥①③
B.①⑤④③②⑥
C.⑥③②④⑤①
D.②④⑤⑥③①
3.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他一下车,歌迷们便蜂涌而上,争相拍摄,请求签名
B.登上天安门城楼,他浮想连翩,热泪夺眶而出
C.“熵”是表现系统内部无序和混乱程度的量度,其降低表明系统的进化和有序
D.由于当前国际能源价格不断飙升、全球环境与气候问题突显,该文件将对中美未来经济合作具有重大影响,也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 )。
(1)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2)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3)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4)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5)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1)—(5)—(2)—(3)—(4)
B.(1)—(3)—(2)—(5)—(4)
C.(5)—(3)—(4)—(2)—(1)
D. (5)—(4)—(2)—(3)—(1)
5.一个人有两个耳朵,能听话,两只眼睛,能看东西,两个鼻孔,能闻味。听话,能听正面的,也能听反面的;看东西,能看白的,也能看黑的:闻气味,能闻香的,也能闻臭味的,所以, 。
横线上为这段文字所填写的结论性语是( )。
A.人体构造也是符合美学原理
B.人的机能也是合乎辩证规律的
C.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必须善于辨别
D.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的特点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C
解析: C项“捉摸”意为“猜测”、“预料”,多用于对某人或某种情况的猜测和预料,句中显然并非此意。根据语境,此处应为“琢磨”,指“反复思考、仔细考虑”的意思,故答案为>C
2.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排序题。内在逻辑法,指的是根据文段的内在逻辑来判断句子的顺序。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不一定所有句子都联系紧密,但其中必然有些句子之间联系是很紧密的,通过这些联系紧密的句子,我们可以判断某些句子的顺序,进而推断全文的顺序。具体到本题,⑥提到了“江南重要的商业市镇之一”,③紧接着提到了“宁波帮、绍兴帮、洞庭湖帮”等,因此③是对⑥的解释,顺序为⑥③,排除AB两项;②提到了“边缘地位”,⑥虽然也是在说“边缘地位”,但⑥已经进行了转折,而④是对“边缘地位”的具体解释,因此顺序为②④,且⑥应该在②④后面,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 C
解析:
A项中”蜂涌而上“应为”蜂拥而上“;B项中”浮想连翩应为”浮想联翩“;D项中“突显”应为“凸显”。C项没有错别字,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 C
解析:
先从选项入手预定首句,比较1句与5句。1句中出现了代词“它”,前面必然有被指代的对象,所以1句不适合做首句。故5句为首句。之后,寻找与5句相连最恰当的一句,比较3、4句。3句与4句之间存在先后顺序,要先在土壤里,然后才能感受黑暗。所以3句应该放在4句前。C选项为最恰当顺序。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填空的能力。
材料具体介绍了人“耳”、“鼻”、“眼”的机能,强调都是两个,并用了一组具有辩证概念的词,如“正反”、“黑白”、“香臭”。意在说明身体机能与“辩证”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所以”后的空格应该得出结论,故“人的机能也是合乎辩证规律的”能承接现象,作为结论语意连贯,故B项为正确答案。A项“美学原理”材料未能体现,故不选;C项过度引申,故不选;D项范围扩大,忽略了材料主体,故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政道教育 | 人事考试资料网 | 政道名师 | 安徽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选调生 | 大学生村官 | 三支一扶 | 教师 | 遴选
政道教育 版权所有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 安徽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 2018-2023 ahrsksw.net 皖ICP备1801256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