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归谬法是指对一错误论题不直接否定,而是先假定其真,然后据此导出荒谬的结果,由结果的荒谬推出该论题的荒谬,从而直接地否定错误论题的论证手法。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归谬法的是( )。
A.有个病人对住院处的护士说:“请把我安排在三等病房,我很穷。”“没有人能帮助您吗?”没有,我只有一个姐姐,她是修女,也很穷。”护士听了生气地说: “修女富得很,因为她和上帝结婚。”“好,您就把我安排在一等病房吧,以后把账单寄给我姐夫就行了”
B.甲向乙解释:“我演奏的是高雅的流行乐曲。”乙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雅的吗?”甲听了很是吃惊:‘’不高雅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乙笑着说:“那么,流行感冒也是高雅的了?”
C.某人坚决反对杀生,他劝告人们说:“你如果在世时杀了一头猪,来生就要变成一头猪;你在世时杀一头牛,来生就要变成一头牛。”这时一个听众说:“那不如去杀人吧。”
D.有一次,一位英国女记者读了文学大师钱钟书的作品,对钱钟书很仰慕,非要见他,在电话中钱钟书对该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就够了,何必非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2.商品差价:是指同一商品由于流通环节、购销地区、购销季节以及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不属于商品差价的是( )。
A.超市青菜上午1.5元/斤,下午则变成2元/斤
B.大众轿车与富康轿车价格不同
C.甲地的牛肉比乙的每斤便宜2元,因为甲地是牧区
D.同一本书刚出版时与两年后的价格不同
3.自信:坚信自己能力和行为力量的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特征,建立在对社会生活的充分理解和对自己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为前提。
下列哪一种情况属于自信?( )。
A.小明的期末考试成绩还不错,但他自己不满意,他发现很多题都因为粗心大意被扣分,所以他认为如果能细心一点,下次遇到同等难度的试卷会考得更好
B.小强的考试成绩一般都比同桌的小军高,因此小强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胜小军一筹
C.小磊发现同班同学小伟的胳膊比自己粗,所以他坚信自己的力气肯定没有小伟大
D.小涛家境贫寒,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对小涛管教不严,所以小涛在学校顽皮乖戾,学习不努力,但小涛坚信“自古寒门出英才”,相信自己将来一定出人头地
4.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该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在这里,所谓社会单位既指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也指社会机构。
下列不属于社会分化的是( )。
A.大学生毕业后有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的从事行政工作,有的进入经济领域
B.同时参加工作的同事,后来有的当了局长,有的下岗失业
C.李某与焦某结婚三年后离婚,后与万某结婚,经济条件有所改善
D.中国传统社会重农抑商,现代社会农民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5.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损坏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下列行为构成诽谤罪的是( )。
A.甲因公司经理对其进行批评而心怀不满,认为这是由于自己在言行方面得罪了经理的缘故,于是多次在同事面前表述这种想法,给经理的声誉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B.乙与邻居王某素来不睦,在王某想要卖房搬家之际,乙多次向周围住户宣称王某家的房屋风水不好,致使王某因房价下跌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C.丙听说同学小张在校外参与打架斗殴,在消息未经证实的情况下,丙到处向同学诉说丙因带头聚众斗殴而被拘留,致使小张因压力过大而自杀。
D.丁为某公司财务部门主管领导,因一笔巨款不翼而飞,认为是会计小刘私吞,因而多次找小刘谈话,并在部门会议上表示小刘有作案嫌疑,致使小刘声誉受损。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D
解析: 钱钟书先生用一个比喻直接回绝英国女记者的要求,并没有用到归谬法中的“先不否定,再用例证返回论证其错误”。
2.答案: B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关键词
关键词强调,对象为“同一商品”,原因为“流通环节、购销地区、购销季节以及质量不同”等。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B项“大众轿车”与“富康轿车”并非“同一商品”,不符定义。A、C、D项对象、原因均符合定义。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 A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特征”,“对自己充分了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B项中的小强对自己不够了解,C项中小磊对自己不够自信,属于不自信,D项中小涛的自信不是来自于实事求是,因此B、C、D都不符合自信的关键词。只有A项符合定义要求,故正确答案为A。
4.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本题关键词包括“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B和D中的情况明显都符合关键词,因此三项均属于社会分化;C中夫妻间的关系变更没有社会功能的变化,且社会地位并没有由相同变为相异,不符合关键词,因此不属于社会分化。综上,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关键词
定义中强调“故意捏造并散布”、“损坏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只有C项符合定义所有要素,特别是“情节严重”使人因压力过大而自杀。A项并未体现“情节严重”,B项并未“损害他人人格”,D项中是否“故意捏造”并无定论。因此正确答案为C。
政道教育 | 人事考试资料网 | 政道名师 | 安徽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选调生 | 大学生村官 | 三支一扶 | 教师 | 遴选
政道教育 版权所有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 安徽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 2018-2023 ahrsksw.net 皖ICP备18012567号-2